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国西部多处在黄土地区,黄土遇水湿陷引发了大量建筑工程事故,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工程量剧增,因“山、散、洞”的要求,对湿陷性黄土的技术处理变得越发具有应用价值.文章以1966年颁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JG 20-66)为核心,通过与苏联规范的详细对比,结合具体工程例证,分析了该规范的编制过程及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技术要点.指出中国建筑规范从无到有,从苏联援助到自主编制,其历程反映了追求技术自立的组织程序、自主理念和措施.《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是中国第一部自主编制的建筑规范,对顺利推进三线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推荐文章
谈谈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处理技术
湿陷性黄土
路基
强夯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联合站管线综合布置
湿陷性黄土地区
联合站
管线综合布置
特征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区管道的水工保护
湿陷性黄土
管道建设
水工保护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
垫层法
强夯法
挤密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自主性的历史坐标中国三线建设时期《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BJG20-66)的编制研究
来源期刊 时代建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建筑规范 湿陷性黄土 苏联援助 自主性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专题: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63
页数 6页 分类号 TU981.2|TU27
字数 1059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晓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 230 9.0 14.0
2 吴杨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33)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三线建设
建筑规范
湿陷性黄土
苏联援助
自主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时代建筑
双月刊
1005-684X
31-1359/TU
大16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4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4-466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52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2228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