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总结新生儿单纯性胎粪性肠梗阻( Sm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减少阴性探查手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住院的45例SmI患儿,收集患儿孕周、出生体质量、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按照手术与否分成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手术组行回肠末端造瘘,术中选取造瘘口处病检了解有无神经节细胞,肠造瘘术后3~6个月行关瘘手术.保守治疗组禁食、静脉营养支持、1: 1氨碘醇灌肠(可反复灌肠)及经鼻胃管注入1: 1氨碘醇、温9 g/L盐水洗肠1~2次/d.腹胀缓解,大便通畅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按照患儿就诊时间段分成前期治疗组(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和后期治疗组(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比较SmI治疗方案与孕周、体质量、就诊时间段的关系,采用t检验以及χ2 检验分析不同分组条件下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45 例患儿未发现囊性病变,24例行末端回肠造瘘术,保守治疗21例.手术病例术中所见肠管外观均表现为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HD)样改变,回肠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肠管术后病检均可见神经节细胞.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在孕周、出生体质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 05),但在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19 ± 5. 13)d比(12. 29 ± 3. 85)d,t=6. 628,P=0. 000].肠造瘘病例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2例)、造瘘肠管脱垂(2例)、术后反复的水电解质紊乱(21例)、营养不良(21例).关瘘术后电话或门诊随访5~9年,患儿并无肠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在保守治疗组中,早产儿20例,足月儿1例;手术治疗组中,早产儿22例,足月儿2例,治疗方式和孕周、出生体质量并不相关(P>0. 05),而与诊治时间段有关(P<0. 05).结论 SmI在国内汉族新生儿中尤其是早产儿中并非少见,对于腹部体征稳定的患儿,经肛门行氨碘醇灌肠具备诊断及治疗的双重意义,必要时可反复进行.保守治疗可使绝大多数患儿免于手术探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能有效减少阴性手术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