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置钉精确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56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26例,女30例;年龄9~68岁,平均44.5岁;导致不稳的原因包括先天畸形44例,陈旧性齿突骨折脱位4例,自发性脱位7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CT检查,并测量C2峡部宽度和高度.基于既往研究及评分系统,提出一个改良的评分系统来评价使用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置钉时置入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的难度.将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置钉难度分为三组:容易组(总分为0)、中等组(总分为1)和困难组(总分为2,3).术后行CT检查,评价螺钉位置,分为3类,即Ⅰ类螺钉(理想位置)、Ⅱ类螺钉(合格位置)、Ⅲ类螺钉(不合格位置),判断螺钉置入精确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颈部疼痛情况,采用Nurick脊髓功能分级和Odom标准评价神经改善情况.结果 C2峡部宽度:右侧(5.46±1.86)mm,左侧(5.38±1.36)mm;C2峡部高度:右侧(4.89±1.33)mm,左侧(4.97±1.17) mm.根据评分标准,容易组、中等组和困难组分别有78侧、11侧和23侧C2峡部(56例,共有112侧C2峡部).56例患者共置入螺钉107枚,其中76枚(71.03%)为Ⅰ类螺钉,31枚(28.97%)为Ⅱ类螺钉,无Ⅲ类螺钉;其中5例患者因一侧C2峡部维度过于狭窄,仅置入单侧螺钉.容易组(55/23)、中等组(6/4)和困难组(15/4),Ⅰ、Ⅱ类螺钉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0.54,1.18;P=0.50,0.46,0.28).术后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0个月,平均44.7个月.末次随访时, Nurick脊髓功能分级,0级30例,1级25例,2级1例;根据Odom标准,37例(66.1%)为很好,15例(26.8%)为较好,4例(7.1%)为一般.患者颈部疼痛均有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6.7±0.8)分改善至(1.2±0.4)分.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辅助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术后疗效满意,置钉精确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