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13年7月1日京津冀区域在副热带高压北抬、偏南低空急流加强、高空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双雨带暴雨过程.利用常规观测、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资料等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南北两支暴雨带的形成机制和中尺度过程有显著差异,但是双雨带在形成与维持过程中也有相互促进作用.南支暴雨带发生于西南暖湿气流加强的环境下,对流不稳定层结显著、整层湿度大;强降水是在暖式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和组织下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产生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属于深厚的暖区湿对流暴雨,雨强和累积雨量极大、中尺度特征明显;地面辐合线及中尺度涡旋的位置决定了雨带和特大暴雨中心的位置,强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和偏南暖湿气流形成的温度梯度最大区域指示了强回波的传播方向.北支暴雨带是在冷式切变线和低空低涡的影响下,由切变线云系形成的多单体回波带造成的;不稳定能量条件比南支暴雨带差,但是高低空系统耦合作用产生的上升运动强,中层的干冷侵入形成了明显的θse锋区,属于锋面对流系统,同时地形对降水有显著的增幅作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雨强相对较弱,但是降水持续时间长,暴雨区面积大;过程中低空低涡的移动路径与强降水的落区和雨带的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南支暴雨带暖区降水后边界层形成的偏东风不仅为北支暴雨带提供水汽输送,而且在太行山前的地形抬升作用促使了强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增强了北支暴雨带的降水强度,而太行山前强对流降水造成的冷池促进了地面中尺度涡旋的形成,造成南支暴雨带后期强对流回波的合并和降水的再度加强.
推荐文章
芜湖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暴雨
后向轨迹
水汽来源
诊断分析
一次东风波引起的暴雨过程分析
东风波
暴雨
正涡度
低层辐合高层辐散
贵州秋季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分析
秋季暴雨
物理量参数
环流形势
一次赣北强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低空急流
短时强降水
短带回波
中尺度不连续带状回波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京津冀一次罕见的双雨带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来源期刊 高原气象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暴雨带 辐合线 列车效应 冷池 对流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6-871
页数 16页 分类号 P458.1+21.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8.001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华 3 29 1.0 3.0
3 李宏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17 165 6.0 12.0
4 李梓铭 15 106 7.0 9.0
5 吴进 7 46 5.0 6.0
6 吴剑坤 3 1 1.0 1.0
7 仲跻芹 4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4)
共引文献  (478)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5(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8(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9(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2(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0)
2013(4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4(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5(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暴雨带
辐合线
列车效应
冷池
对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原气象
双月刊
1000-0534
62-1061/P
大16开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54-43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7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754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