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的影像学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募集300例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研究292例.术中随机采用间隙平衡技术或测量截骨技术进行股骨后髁截骨,每组1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关节线变化及截骨量,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差异.结果 248例完成2年随访,间隙平衡组126例、测量截骨组122例.间隙平衡组手术时间为(65.9±14.1)min,少于测量截骨组的(70.5±16.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2).术后间隙平衡组CT测量的股骨假体旋转角α为0.67°±1.71°,小于测量截骨组的1.25°±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3);间隙平衡组截骨板相对后髁连线外旋角β为1.25°±1.26°,大于测量截骨组的0.28°±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P<0.01);股骨内后髁截骨量为(9.85 ±1.37)mm,高于测量截骨组的(9.52± 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4).术后1个月间隙平衡组的KSS评分为(83.8±10.2)分,优于测量截骨组的(80.5±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1);术后1个月间隙平衡组的膝关节ROM为101.7°±12.7°,优于测量截骨组的98.2°±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3);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两组KSS评分、WOMAC评分、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间隙平衡技术截骨后股骨假体轴线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更加吻合,截骨量略大于测量截骨技术,术后早期有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