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褶皱、断裂、节理、线理等构造形迹的系统观测对铜官山S状背斜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综合构造解析,发现该背斜经过了3次构造变形,2次构造叠加复合.早期NE向褶皱的S状弯曲是由于前期EW向断裂限制的结果;晚期S状弯曲是由于新华夏构造应力场导致轴近水平的麻花状旋扭的结果;还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字模拟验证了限制型及麻花型S状构造形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铜官山S状背斜的综合构造解析可以扩大到整体下扬子台褶带的构造演化力学解析.从而证明根据局部地区的构造综合解析才是认识区域大地构造运动方式、方向及其变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推荐文章
龙门山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综合解释
龙门山
推覆体
断层
构造类型
地震勘探
地震解释
铜官山矿田金矿床类型和构造控矿作用分析
矿床类型
金矿床
构造控制
铜官山
铜官山矿田铜金成矿模式探讨
铜金矿田
岩浆演化
成矿模式
铜官山
桐柏朱庄背斜控矿构造特征及成矿规律
朱庄背斜
控矿构造
成矿规律
桐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铜官山S状背斜构造综合解析
来源期刊 地球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S状背斜 构造综合解析 限制型S状褶皱 麻花状褶皱 构造模拟 构造地质
年,卷(期) 2019,(5) 所属期刊栏目 区域构造与大地构造专辑———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1-1525
页数 15页 分类号 P54
字数 926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东旭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11 210 7.0 11.0
2 谭以安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S状背斜
构造综合解析
限制型S状褶皱
麻花状褶皱
构造模拟
构造地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科学
月刊
1000-2383
42-1874/P
大16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38-87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14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604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