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的三峡典型消落区为研究区,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培养土壤,在研究区内按7个高程(152,157,162,167,172,177和182 m)实地布设培养试验;同时,多点、分层采集研究区内不同高程段(150~155,155~160,160~165,165~170,170~175,175~180和180~185 m)的剖面(0~40 cm)土样,探讨三峡水库不同高程消落区水分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供试土壤在研究区不同高程点位实地培养1a后,其SOC质量分数相较于培养前均有所降低;其中,水稻土在高程152 m处的减少量最大,其显著大于非消落区的177 m和182 m高程;紫色土在152 m和157 m高程处的总有机碳变化量(ΔT SOC)均显著大于172,177和182 m高程(p<0.05),但两高程间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与≥177 m的高程段相比,消落区低高程段(152 m)的水分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土壤SOC分解;此外,实地培养1a后,在152 m高程下两种培养土壤的老碳损失量(ΔL SOC)均较大,水稻土和紫色土在该高程下的老碳损失比例分别为14.33% 和40.22%,且两种土壤的 ΔL SOC与 ΔT SOC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这表明,老碳损失是导致消落区152 m高程段培养SOC损失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另外,结合不同高程原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得出三峡水库消落区在160~165 m高程段的碳汇效应最强.
推荐文章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水位高程土壤团聚体变化特征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水位高程
消落带
三峡水库
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高程桑树林地土壤抗蚀性及影响因素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抗蚀性
桑树林地
高程
三峡水库消落区不同生活史类型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三峡水库
消落区
植物群落
生活史类型
空间分布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对落羽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土壤水分变化
落羽杉幼苗
光合特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峡水库不同高程消落区水分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来源期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高程 碳损失量 消落区
年,卷(期) 2019,(5) 所属期刊栏目 地球与环境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0-127
页数 8页 分类号 X825|X83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718/j.cnki.xdzk.2019.05.01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慈恩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4 429 9.0 20.0
3 谢德体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31 5365 37.0 57.0
7 连茂山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0 19 3.0 4.0
10 樊晶晶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6 1.0 2.0
11 李兰婷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70)
共引文献  (745)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0(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1(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2(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3(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4(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6(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7(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8(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4)
2009(4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10(3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11(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2(3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3(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4(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5(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土壤有机碳
高程
碳损失量
消落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月刊
1673-9868
50-1189/N
大16开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195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419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5016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