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油菜/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秸秆(BC:8 000 kg·hm-2生物质炭、CS:8 000 kg·hm-2秸秆、0.5BC:4 000 kg·hm-2生物质炭、0.5CS:4000kg·hm-2秸秆、BC+CS:4 000 kg·hm-2生物质炭+4 000 kg·hm-2秸秆)与化肥配施对紫色土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在各粒级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物料及为紫色土培肥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1)与对照(CK)相比,秸秆、生物质炭还田(除0.5BC处理外)均能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同时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其中只有CS处理达到了显著水平,且随着秸秆施用量增加,效果越显著.CS+BC处理则能显著提高0.25~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2)除CS处理,其他各处理较CK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其中BC和CS+BC处理分别提高了45.55%和44.45%(P<0.05),效果优于单施秸秆处理,且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呈增加趋势.对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而言,各处理的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053 mm和>2 mm粒级团聚体中;BC处理较其他处理能提高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次为CS+BC处理.(3)通过计算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发现,各处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主要分布在0.25~2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其中仅C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较CK提高了53.53%;CS+BC、0.5BC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增幅为26.20%,48.63%.(4)秸秆和生物质炭还田能提高玉米和油菜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其中CS、BC、CS+BC效果较明显.总之,秸秆与生物质炭配施是改善紫色土结构和提升碳水平的较优培肥措施.
推荐文章
生物炭及秸秆长期施用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
生物炭
秸秆
土壤有机碳
紫色土
生物质炭对紫色土耕地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和组成特征的影响
紫色土
生物质炭
溶解性有机物(DOM)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长期施肥对紫色土旱坡地团聚体与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长期施肥
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碳
旱坡地
紫色土
两种生物质炭对酸性紫色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
紫茎泽兰生物质炭
腐殖质组成
腐殖质稳定性
腐殖质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对紫色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土壤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秸秆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9-939
页数 11页 分类号 X53
字数 754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766/trxb20180502016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高明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67 2857 28.0 44.0
2 王子芳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59 1005 17.0 30.0
3 黄容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5 325 10.0 16.0
4 田冬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1 240 8.0 11.0
5 王富华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7 25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23)
共引文献  (715)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5(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6(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7(3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0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10(4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6)
2011(3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12(4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13(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4(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5(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6(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7(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质炭
秸秆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土壤学报
双月刊
0564-3929
32-1119/P
大16开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2-560
194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1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391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