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股骨侧功能偏心位固定前十字韧带重建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行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35例,胫骨侧、股骨侧均采用挤压螺钉固定.根据股骨侧不同固定位置分为两组:功能偏心位固定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6.8±5.2)岁(范围21~36岁);解剖足印区中心固定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7.6±4.8)岁(范围18~35岁).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术前及术后1年行步态分析,测量膝关节屈伸、内外翻、内外旋角度;术后1年复查膝关节MRI,观察前十字韧带形态及张力.结果 术后1年,功能偏心位固定组Lysholm评分由术前(58.5±5.5)分增加至(87.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32,P=0.014);足印区中心固定组Lysholm评分由术前(57.0±6.5)分增加至(89.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13,P=0.012);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Lysholm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功能偏心位固定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由术前的51.8°±4.5°增加至61.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2,P<0.001);足印区中心固定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由术前的51.2°±4.6°增加至6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3,P<0.001).功能偏心位固定组站立相中期平均屈曲角度(3.8°±2.1°)小于足印区中心固定组(8.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6,P<0.001).功能偏心位固定组内外翻角度(8.6°±5.8°)与足印区中心固定组(5.4°±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P=0.844).功能偏心位固定组站立相中期平均外旋角度由术前10.5°±6.8°减小至-2.3°±4.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7,P<0.001),与足印区中心固定组(-2.1°±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8,P=0.581).结论 关节镜下股骨侧功能偏心位固定前十字韧带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及运动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