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lanar技术(Coplanar组)和凹侧平移技术(传统组)行后路矫形术治疗IS胸弯患者94例.Coplanar组47例,其中女42例,男5例,年龄17.9±6.5岁,术前主弯Cobb角72.8°±14.8°,Risser征3.7±1.5,随访时间82.0±5.9个月.传统技术组47例,其中女43例,男4例,年龄16.1±5.7岁,术前主弯Cobb角75.4°±15.4°,Risser征3.5±1.3,随访时间76.0±7.2个月.记录两患者初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术前和术后时的椎体旋转角(RAsac)、顶椎区椎体胸廓比(AVB-R)、剃刀背(RH),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初始主弯Cobb角、Risser征、随访时间等均相匹配.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后主弯Cobb角20.7°±8.9°,矫正率为71.6%,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为6.6%;传统组术后主弯Cobb角为22.3°±7.8°,矫正率为70.4%,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为5.2%,两组矫正率和矫正丢失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RAsac、AVB-R、RH分别为33.6°±15.6°、1.8±0.5、43.0±15.8mm,术后分别为14.2°±16.2°、1.2±10.3、15.2±16.8mm;传统组术前分别为28.4°±14.9°、1.7±0.4、39±14.6mm,术后分别为17.3°±6.9°、1.1±0.4、18.3±7.2mm;两组术后RAsac和RH有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TK分别15.8°±12.4°、27.4°±11.4°和25.8°±12.5°;传统组分别为17.8°±13.4°、20.2°±11.6°和9.3°±12.1°,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相比,应用凸侧Colpanar矫形技术治疗IS主胸弯患者可获得与其相似的冠状面矫形,并能更好地去旋转和更好地重建矢状面平衡,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推荐文章
微创脊柱手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矫形的应用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成人脊柱侧凸
微创脊柱手术
并发症
胸腔镜技术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胸腔镜
特发性脊柱侧凸
前路松解
脊柱融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凸侧共平面矫形技术与凹侧平移技术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
来源期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共平面矫形技术 胸椎侧凸 平移技术 内固定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5
页数 7页 分类号 R682.3|R687.3
字数 531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4-406X.2019.01.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邱勇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439 2642 20.0 29.0
2 朱泽章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207 1312 18.0 24.0
3 徐磊磊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8 7 2.0 2.0
4 江龙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5 5 1.0 1.0
5 薛冰川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2 2 1.0 1.0
6 盛飞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2 9 2.0 2.0
7 夏超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2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4)
共引文献  (3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共平面矫形技术
胸椎侧凸
平移技术
内固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月刊
1004-406X
11-3027/R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中日友好医院内
82-457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31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6200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