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给出竖直地埋管群换热的简化假设及传热模型.以钻孔之间的间距为5 m,埋管深度为100 m,25 m×25 m方形地埋管群布置为例,从第1年夏季开始运行,运行10 a后夏季结束,夏季和冬季分别运行90 d,运行期间机组每天运行24 h,分别模拟冬季单位长度换热量为30 W/m、夏季单位长度换热量为50 W/m时,冷热负荷比分别为1.5∶1、2.0∶1、2.5∶1时,以及不同的管群布置形式(不同的体形系数)条件下,地下温度场的变化.冬季单位长度换热量为30 W/m,夏季单位长度换热量为50 W/m时,地埋管群区域最高温度超过35℃,平均温度约为24℃左右,钻孔处的平均温度约为38℃,高于标准空调工况的冷却水温度范围,影响换热.随着冷热负荷比的增大,地埋管群区域热量累积越多,负荷热不平衡性表现越明显,越不利于地埋管换热.4种布置形式中,体形系数越小,地埋管群区域的温度升高速度和幅度越大,地下热量堆积越严重.
推荐文章
基于动态负荷的地埋管管群换热模型对比分析
地埋管管群
动态负荷
土壤温度场
传热
模型
地埋管换热器热短路及其对热物性测试影响分析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
热短路
传热
数值分析
湍流
垂直埋管换热器布置形式对地下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地埋管换热器
传热模型
交变脉冲热流
管群布置形式
水力半径
地源热泵地埋管单位埋管深度换热量指标的推导
地源热泵
单位埋管深度换热量指标
热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地埋管群换热冷热负荷比和布置形式的影响
来源期刊 煤气与热力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冷热负荷比 地埋管群 管群布置形式 体形系数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24
页数 5页 分类号 TU833+.3
字数 349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刁乃仁 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 90 1710 20.0 40.0
3 张山 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 6 5 1.0 2.0
4 刘斯佳 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 5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
共引文献  (54)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源热泵
冷热负荷比
地埋管群
管群布置形式
体形系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煤气与热力
月刊
1000-4416
12-1101/TU
大16开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路52号都市花园大厦21层
6-36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813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3329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