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IST)由梭形细胞或(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无特异性临床症状.GIST的发病机制是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激活.评估GIST根治性切除的风险因素包括核分裂像、肿瘤的大小和部位.CT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可以判断GIST生长的层面及GIST的大小和形状,对于内镜下切除GIST术前评估具有很大帮助.手术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外科手术、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新辅助治疗有利于切缘阴性(RO)切除,可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手术切除GIST后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增加患者生存期及降低转移率,对于GIST进展期患者,在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可以重新再进行手术前评估.PET-CT/CT/M RI检查有助于评估早期转移病灶及复发情况.
推荐文章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
间叶源性肿瘤
基因
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标准
基因
蛋白
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
危险度分级
能谱CT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
间叶源性肿瘤
基因
靶向治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4-68
页数 5页 分类号 R573.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286/j.1003-5052.2019.06.0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东旭 19 68 6.0 7.0
2 沈友辉 3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7)
共引文献  (32)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7(15)
  • 参考文献(9)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胃肠道间质瘤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双月刊
1003-5052
12-1170/R
大16开
天津市和平区昆明路148号
6-129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673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111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