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烧伤科住院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中引流不畅的影响. 方法 将笔者科室2016年10-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43.6±2.8)岁行VSD治疗的患者(男37例、女23例)设为常规护理组,2017年5-7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44.2±3.2)岁行VSD治疗的患者(男36例、女22例)设为集束化护理组,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行VSD治疗后,常规护理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集束化护理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成立由1名主任医师任组长的集束化干预小组,制订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并从用物准备、负压值控制及负压模式设置、引流管护理、半透膜加固、规范负压内囊更换时机和流程及健康教育等6个方面严格执行.观察并计算2组患者VSD治疗期间引流不畅的发生率、引流不畅的原因及发生情况、不同类型创面引流不畅的发生情况、不同部位创面引流不畅的发生情况及VSD治疗后患者满意度(内囊更换流程、管道固定方法、健康宣教内容及宣教形式).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 结果 (1)常规护理组患者行VSD治疗期间引流不畅发生率为43.33%(130/300),明显高于集束化护理组的17.24%(50/290),x2 =43.350,P<0.01.(2)集束化护理组患者行VSD治疗期间引流物结痂致引流管堵塞,负压值过小,半透膜密闭不严,负压内囊更换流程欠规范,负压管道脱落、受压、反折导致引流不畅的发生率分别为7.93%(23/290)、4.48% (13/290)、1.72% (5/290)、1.03% (3/290)、2.07%(6/290),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6.67%(50/300)、11.67% (35/300)、4.33% (13/300)、4.00%(12/300)、6.67%(20/300),x2 =10.379、22.951、4.832、7.840、7.399,P<0.05或P<0.01. (3)集束化护理组患者烧伤创面、外伤创面、压疮、下肢静脉性溃疡、糖尿病足行VSD治疗期间引流不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x2=17.835、6.809、9.478、4.939、8.631,P<0.05或P<0.01).2组患者组内不同类型创面行VSD治疗期间引流不畅的发生率相近(x2=0.434、0.057,P>0.05).(4)集束化护理组患者四肢、躯干、臀部、骶尾部创面行VSD治疗期间引流不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x2 =31.892、9.588、4.939、4.549,P<0.05或P<0.01).2组患者组内不同部位创面行VSD治疗期间引流不畅的发生率相近(x2=0.071、0.069,P>0.05).(5)集束化护理组患者行VSD治疗后对满意度中内囊更换流程、管道固定方法、健康宣教内容及宣教形式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t=5.166、4.471、7.958、8.975,P<0.01). 结论 对行VSD治疗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创面引流不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推荐文章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及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烧伤创面
护理
VSD负压引流技术在烧伤科护理中应用
VSD负压引流技术
烧伤科
护理
应用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压疮治疗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压疮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临床护理效果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创面的观察及护理
封闭负压引流
创面
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烧伤科住院患者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中引流不畅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负压伤口疗法 护理过程 集束化干预 引流效果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护理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8-152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506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2.01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4)
共引文献  (657)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9)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6(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1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3(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4(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负压伤口疗法
护理过程
集束化干预
引流效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