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重金属对环境危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形态分布,尤其是生物有效态镉(Cd)的含量和存在比例.添加生物炭可以降低Cd超标土壤中生物有效态Cd的含量,本文研究了施用生物炭后红壤和褐土中Cd形态的变化及其与生物炭施用量的关系,以加深对生物炭修复Cd污染土壤机理的认识.[方法]选择红壤(pH5.21)和褐土(pH 7.75)两类土壤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将两个过2mm筛的自然风干土壤各40 kg,分别装于20L塑料盒中,加Cd(NO3)2溶液使土壤外源Cd含量达到5 mg/kg,保持70%田间最大持水量,于25℃条件下平衡两周;之后,在每1000 g土内,分别添加生物炭0、5、10、20 g,均匀混合后,室温培养50 d;在培养1、4、7、14、21、35、49 d时分别取样,测定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利用Tessier分级法测定土壤Cd形态.[结果]红壤pH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显著升高,培养14天后,生物炭施加量为2%时,土壤由酸性变为弱碱性,生物炭对褐土pH的提高作用不显著.红壤和褐土有机碳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培养49天后,红壤可交换态Cd含量的降幅较大,降幅为0.31~0.82 mg/kg,且处理2%的可交换态Cd含量最低,为1.24 mg/kg,生物炭施用量2%的红壤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最高,为1.06 mg/kg,施用生物炭的红壤碳酸盐结合态Cd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Cd所占比例增加了3.14%~14.21%、8.20%~23.96%,施用生物炭的褐土碳酸盐结合态Cd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Cd升高了0.94%~2.61%、0.80%~7.90%.褐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生物炭施用量与土壤可交换态C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土壤Fe、Mn氧化物结合态Cd和土壤有机结合态C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红壤pH、有机碳含量和生物炭施用量均与土壤可交换态Cd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其他四种形态C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红壤中土壤有机碳和生物炭施用量与各形态Cd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在褐土中的相关系数.[结论]综合分析两种类型土壤中Cd形态的变化,发现生物炭对红壤的修复效果优于对褐土的修复效果,因此生物炭可以作为Cd污染的酸性土壤的一种修复改良材料.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物炭对红壤和褐土中镉形态的影响
来源期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学科
关键词 生物炭 红壤 褐土 Cd形态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33-442
页数 10页 分类号
字数 74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4/zwyf.1805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8)
共引文献  (768)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4(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6(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7(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8(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9(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1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1(1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3(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4(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5(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6(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炭
红壤
褐土
Cd形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月刊
1008-505X
11-3996/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82-169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54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355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