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F波检测对平山病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36例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平山病患者,男35例,女1例;年龄14~28岁,平均(17.9±2.6)岁;病程5~54个月,平均(20.1±13.1)个月.术前及术后3~5d,分别在颈椎中立位及屈颈状态维持30min后行双侧正中神经F波检测(动态F波).测量并分析F波响应频率、F波最短潜伏期、F/M比值及重复F波出现频率等参数.动态F波异常定义为当仅在屈颈位出现重复F波或F波各项参数颈椎中立-屈曲差异超过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上[正常值:F波最短潜伏期为(0.6±0.5)ms,F波响应频率为7.3%±5.7%,F/M值为1.1±1.0].此外,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年评估双侧握力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动态F波异常,将患者分为动态F波异常组与动态F波无异常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ASH评分与双侧握力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上肢功能改善(DASH评分降低)情况的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准检验.结果 术前11例(30.6%)患者存在动态F波异常(动态F波异常组)与另25例患者(动态F波无异常组)在年龄(t=-0.849,P=0.412)、病程(t=1.110,P=0.282)、DASH评分(t=2.002,P=0.055)以及双侧握力(症状较重侧:t=-0.673,P=0.507;症状较轻侧:t=-1.729,P=0.094)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动态F波异常组患者中10例出现DASH评分下降(改善率为90.9%)明显优于动态F波无异常组(12例,48.0%;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25),动态F波异常组患者术后DASH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t=2.347,P=0.041).动态F波异常组中10例(90.9%)患者的动态F波异常在术后即刻消失,且其术后DASH评分(1.5±0.4)分均术前(4.4±3.8)分明显下降(t=3.094,P=0.013);另1例术后动态F波未消失患者的DASH评分在术后1年出现明显上升(6.66 vs 9.87).结论 动态F波可作为平山病的术前评估手段,能够预测患者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上肢功能的恢复效果;手术前后动态F波比较是一项有效的即刻评估平山病手术治疗有效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