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双胎子痫前期(P E)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在孕期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建档并住院分娩的双胎孕妇150例,分为3组:正常双胎孕妇80例,子痫前期(PE)30例,重度子痫前期(sPE)40例,每个组内又按照孕早期(≤13+6周)、孕中期(14~27+6周)、孕晚期(28~41周)各分为3个亚组,回顾性分析双胎孕妇在不同妊娠状态、妊娠不同时期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特点,探讨与子痫前期发生、疾病严重程度和母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1)组内比较:在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中,从孕早期、孕中期到孕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测值逐渐缩短,D-二聚体(D-D)测值逐渐升高(P<0.05),D-D测值异常增高时,母儿不良妊娠期结局增加;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是先缩短后延长(P<0.05).在正常双胎组,从孕早期到孕中晚期,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逐渐增多;在PE组,FIB为先增多后减少,重度PE组表现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凝血功能各指标中,在孕早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重度PE组的FIB较其他两组均降低,重度PE组的T T较其他两组均升高;轻度PE组和重度PE组的D-D及APTT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3)妊娠晚期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T T预测PE的曲线下面积为0.705,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72.4%,临界值为13.48 s,P<0.01.结论 凝血功能可以作为监测双胎PE发生发展的辅助参数,T T可能是预测双胎PE发生的较理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