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弹塑性理论,引入垂直动压系数与水平动压系数2个参量,建立了采动圆形巷道围岩力学分析模型,导出了其塑性区边界隐形方程,探讨了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几何分布形态,提出了考虑塑性几何分布形态的采动煤巷围岩实用支护对策.研究发现:随着垂直主应力动压系数Dvert的逐渐增大或水平主应力动压系数Dlev的逐渐减小,塑性区的几何分布形态由圆形→椭圆→圆角矩形→蝶形发展,且垂直主应力动压系数Dvert越大或水平主应力动压系数Dlev越小,巷道围岩更易产生蝶形塑性区,蝶叶的发育尺寸和范围更大;采动巷道围岩主应力方向发生变化,其蝶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旋转,当蝶叶塑性区最大深度处于巷道顶板正上方时极易发生冒顶,需要进行加强支护.
推荐文章
采动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
稳定性
现场实测
数值模拟
采动效应
深部开采圆形巷道围岩破损区与支护压力的确定
圆形巷道
围岩弹塑性应力场
破损区
支护压力
底板巷道工程的采动响应分析及其围岩控制
底板巷道
采动响应
移动支承压力
采动邻域
围岩控制
松散破碎围岩巷道支护优化设计
巷道
老空区
松散围岩
支护参数
优化设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采动巷道围岩塑性区理论分析与支护对策研究
来源期刊 采矿技术 学科
关键词 采动巷道 塑性区 动压系数 几何形态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矿山安全与环保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62,66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351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900.2019.02.01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袁超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32 101 6.0 9.0
2 易帅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9 17 2.0 3.0
3 杨明权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3)
共引文献  (185)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4(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5(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6(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采动巷道
塑性区
动压系数
几何形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采矿技术
双月刊
1671-2900
43-1347/TD
大16开
湖南长沙市麓山南路343号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142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1672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