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红壤是华南地区典型的土壤类型之一,其质地粘重,易于板结,尤其保水性差,易干旱,改善红壤的持水能力对于提高红壤的农业产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生物质炭被广泛应用于红壤的酸性改良,而对红壤水分特征影响规律研究较少.为了探究生物质炭对红壤水分特征的影响机制,以南方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设置稻壳炭-红壤的比例分别为0(CK)、3%(RHC-3)、5%(RHC-5)、10%(RHC-10),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生物质炭对红壤水分渗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入渗条件下,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水分的入渗率,且随着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水分入渗率不断降低,入渗起始阶段水分入渗率表现为:RHC-10<RHC-5<RHC-3<CK,最后入渗率趋于稳定.采用离心机法研究了不同炭土比(W0?0;W1?1%;W3?3%;W5?5%;W10?10%)红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运用Gardner和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这两个模型都可以很好地描述红壤的持水特征,拟合系数分别在0.928和0.998以上.当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为5%(W5)时,Gardner模型参数A值最大,表明持水能力最强.Van Genuchten模型表明,W5处理土壤饱和含水率最高,随着炭土比增加,α值不断降低,说明土壤保水性增强.从拟合曲线可以看出,在较低的土壤吸力(<1000 kPa)作用下,各处理含水率下降较快,当土壤吸力为1000 kPa时,5个处理土壤含水率分别下降了25.86%、38.15%、38.27%、36.88%、31.64%;而在较高土壤吸力(1000-6000 kPa)时,土壤质量含水率下降速率减慢,当土壤吸力>6000 kPa时,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逐渐趋于平缓,并且在此吸力范围内,W10处理土壤质量含水率最高.另外,红壤的毛管持水量表现为W10>W5>W3>W1>W0.总之,生物质炭添加到红壤后降低了水分的入渗率,添加适量生物质炭可提高红壤的饱和含水率,增强红壤的持水性能.
推荐文章
生物质炭对砖红壤性质与养分及硝化作用的影响
生物质炭
土壤性质
硝化作用
砖红壤
红壤旱地生物质炭的低剂量施用技术
红壤旱地
生物质炭
低剂量
技术规程
添加玉米秸秆及其生物质炭对砖红壤N 2O排放的影响
生物质炭
秸秆
初期补氮
硝化作用
N2O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物质炭对华南典型红壤水分渗透及持水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红壤 水分渗透特性 持水性 水分特征曲线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6-282
页数 7页 分类号 S156.92|X144
字数 515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蒋恩臣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101 1140 19.0 3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4)
共引文献  (520)
参考文献  (3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0(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1(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2(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质炭
红壤
水分渗透特性
持水性
水分特征曲线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