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多孔介质的导电特性取决于多孔介质的孔隙空间结构, 孔隙空间结构通常使用孔隙尺寸和孔隙迂曲度描述, 而已有模型仅仅研究了孔隙尺寸对于孔隙度指数的影响.为了全面研究孔隙空间孔隙尺寸和孔隙迂曲度对于孔隙度指数的影响, 基于孔隙网络基本单元孔喉腔, 以及孔喉腔等效电路中喉道并联导电而后与孔隙体串联的假设, 推导出孔喉腔电阻率.使用阿尔奇公式建立孔喉腔孔隙度指数计算模型, 研究孔隙结构对于孔隙度指数影响.对于毛管模型, 孔隙度指数随着孔隙迂曲度或孔隙横截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当孔隙迂曲度为1时, 孔隙度指数不受孔隙横截面积的影响恒为1.0.当孔喉腔只有一个喉道时, 该模型等价于溶孔发育的双孔隙度模型.在该孔喉腔中, 随着孔隙与喉道迂曲度的增大, 孔隙度指数增大;随着孔隙横截面积的增大, 孔喉比增大, 孔隙度指数增大;而随着喉道面积的增大, 孔喉比降低, 孔隙度指数首先降低而后增大.孔隙度指数与孔喉比有关.对于具有两个喉道的孔喉腔, 该模型等价于溶孔、裂缝发育的三孔隙度模型, 能够研究孔隙类型, 孔隙几何特性对于孔隙度指数的影响.当孔隙固定, 两个喉道的迂曲度增大时, 孔隙度指数增大;两个喉道横截面积增大时, 孔喉比降低, 然而孔隙度指数增大, 最大孔隙度指数对应的孔喉比并非最大值.当一个喉道固定, 孔隙的横截面积增大时, 孔隙度指数增加;喉道的横截面积增大时, 孔隙度指数首先降低而后增大.孔喉比与孔隙度指数具有一定相关性, 而孔隙度指数最大情况下的孔喉比与模型最大孔喉比并不完全对应.孔隙度指数是孔隙空间几何与拓扑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心图像分析获取迂曲度与孔喉比后建立孔喉腔孔隙度指数模型的结果符合岩电实验数据, 岩心分析饱和度和测井解释结论, 表明孔喉腔孔隙度指数模型在地层评价中具有实际测井解释能力.
推荐文章
基于REV的孔隙型多孔介质导热分析模型
多孔介质
热传导
表征单元体
传递过程
热力学性质
基于REV的孔隙型多孔介质导热分析模型
多孔介质
热传导
表征单元体
传递过程
热力学性质
基于孔隙结构的酸性火山岩含气饱和度计算方法
测井解释
电阻率
含气饱和度
孔隙结构
阿尔奇模型
恒速压汞
酸性火山岩
松散砂粒孔隙结构、孔隙分形特征及渗透率研究
薄片
图像分析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渗透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孔喉腔模型研究孔隙结构对于多孔介质孔隙度指数的影响
来源期刊 地球物理学进展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孔隙度指数 计算模型 孔隙结构 地层评价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应用地球物理学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28-638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63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晋言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 13 49 4.0 6.0
2 王海涛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7)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孔隙度指数
计算模型
孔隙结构
地层评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物理学进展
双月刊
1004-2903
11-2982/P
大16开
北京市9825信箱(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办公楼113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68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685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