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最重要的断裂之一,在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震分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少有针对郯庐断裂带地热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对郯庐断裂带南段7口钻井进行了系统测温,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6口钻井的142块岩心和13块露头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6个高质量的热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热流和地震剖面资料,我们获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结构.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现今地温梯度从南到北有增大的趋势,介于21.8~30.3℃·km-1.大地热流值介于44.0~81.7 mW·m-2,平均61.4±10.8 mW·m-2,表现为正常大地热流的特征,并非热异常带.最大热流值出现在庐枞盆地的大陆科学钻探井ZK03处,上地壳浅部极高的生热层很可能是高热流的主要因素.沿郯庐断裂南段地震带浅源地震发震带的底界和350℃等温面耦合较好,指示了深部结构的差异.
推荐文章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应力场及变形特征
震源机制解
格点尝试法
应力场
地壳变形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郯庐断裂带的分段性研究
郯庐断裂带
地球物理场
分段性
中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断层形变累积率长期变化特征
形变累积率
跨断层形变测量
地震活动性
区域应力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郯庐断裂带是热异常带吗:来自断裂带南段热流的约束
来源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热导率 热流 震源深度 生热率 热结构 郯庐断裂带
年,卷(期) 2019,(8) 所属期刊栏目 地球动力学·地震学·地磁及地热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78-3094
页数 17页 分类号 P314
字数 1060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6038/cjg2019N0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89)
共引文献  (779)
参考文献  (6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88(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8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3(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4(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5(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6(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8(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9(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0(3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1(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2(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3(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4(2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6(2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7(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8(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9(28)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1(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3(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4(2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1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6(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热导率
热流
震源深度
生热率
热结构
郯庐断裂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物理学报
月刊
0001-5733
11-2074/P
16开
北京市9825信箱
2-571
194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985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5377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