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益肾散结"学术观点防治肾小球硬化的理论内涵.方法: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6.0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梳理肾小球硬化的证候分布规律及中药性味归经等特点.结果: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得出,肾小球硬化中医病位类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依次为肾(24,50.0%)、脾(17,35.4%)、肝(3,6.3%)、肺(2,4.2%)、心(2,4.2%)、络(2,4.2%);病性类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依次为气虚(28,32.9%)、血瘀(25,29.4%)、湿浊(16,18.8%)、阴虚(13,15.3%)、湿热(9,10.6%)、浊毒(8,9.4%)、痰(3,3.5%)、风(3,3.5%)、水(1,1.2%).从归经角度分析,181味药物中归肾经的药物有60味,归肝经的药物有96味,归脾经的药物有63味,归肺经的药物有62味,归心经的药物有40味,从性味角度分析,归酸味的药物有18味,归苦味的药物有81味,归甘味的药物有91味,归辛味的药物有53味,归咸味的药物有17味.结论:从肾小球硬化的中医理论 、临床应用文献角度分析,肾虚日久致瘀血阻肾络的功能失调是肾小球硬化的主要中医病因病机,进一步诠释益肾散结法防治肾小球硬化具有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