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弱反应性结果与不同时间复检结果的差异.方法 将31例父母HBsAg均为阴性,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检测结果 HBsAg为单独弱反应性的病例做为初检组;在出生后的第3、7、14天进行重新抽血,分别做为复检组1、复检组2、复检组3;筛选100例健康新生儿做为对照组,50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做为模式1和50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做为模式2.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以下简称发光法)和HBV DNA两种方法检测,分析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初检组、复检组1、复检组2和复检组3 HBV DNA检测结果均<5.0×102 IU/mL.初检组HBsAg水平高于对照组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模式1、2和初检组抗-HB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HBeAg、抗-HBe、抗-H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检组和复检组1 HBs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检组和复检组2、复检组3 HBs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检组和复检组1抗-HB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检组和复检组2、复检组3 HBs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检组2与复检组3 HBs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检组1与复检组2、复检组3 HBs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检组2与复检组3 HBs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检组1与复检组2、复检组3抗-HB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检组2与复检组3抗-HB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HBsAg水平变化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HBsAg水平整体有下降趋势,出生后第7天左右降至正常水平.不同检测时间抗-HBs水平变化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抗-HBs水平整体有上升趋势,第7~14天抗-HBs水平增长比较明显.结论 新生儿初检HBsAg弱反应性结果与在不同时期复检的结果存在不一致情况,随着时间的增加HBsAg水平会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这种情况是由于注射乙肝疫苗后导致HBsAg水平一过性增高,患者并不是真正的HBsAg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