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互层反倾岩质边坡倾倒破坏问题,在综合考虑软岩和硬岩力学性质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合悬臂梁"模型,并对各悬臂梁进行了力学分析.依据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建立平衡方程,计算出硬岩岩层的折断深度,并利用"分段叠加法"给出了组合岩层坡表处挠度计算公式.根据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库区左岸一典型反倾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岩体参数,研究折断深度对组合岩层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硬岩岩层折断深度越大组合岩层坡表处挠度越大;折断深度一定时,随着软岩与硬岩厚度比的增大、弹性模量比减小,组合岩层挠度增大;组合岩层挠度较大区域集中在岩层倾角60°附近,推测组合岩体岩层倾角接近60°时容易发生倾倒变形.
推荐文章
反倾软硬互层边坡倾倒变形影响因素及破坏机制研究
软硬互层
倾倒变形
影响因素
离散元
破坏机制
顺层边坡“滑移-弯曲”向倾倒变形演化探讨
顺层边坡
滑移-弯曲
倾倒变形
某倾倒边坡开挖下的变形特征及加固措施分析
倾倒变形
开挖边坡
倾倒-滑移
变形分区
治理措施
坡顶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弯曲倾倒破坏分析
弯曲倾倒破坏
坡顶荷载
极限平衡
剩余力
安全系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互层倾倒边坡岩层折断深度对挠度的影响分析
来源期刊 人民黄河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组合悬臂梁模型 折断深度 挠度 倾倒岩体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工程建设管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5-130
页数 6页 分类号 P642.4
字数 51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9.04.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余成 7 3 1.0 1.0
2 陈梁 6 4 1.0 2.0
3 吕敬清 3 1 1.0 1.0
4 程传阁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3 2 1.0 1.0
5 韦志远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6)
共引文献  (153)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3(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组合悬臂梁模型
折断深度
挠度
倾倒岩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民黄河
月刊
1000-1379
41-1128/TV
大16开
郑州市金水路11号《人民黄河》杂志社
194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081
总下载数(次)
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