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汉唐时期虽未有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明确记载,但实为归经理论产生的学术渊源.《内经》确定了五味、疾病等与五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归纳了中药对机体脏腑的趋向性作用,唐代已有药物对脏腑经脉概括性治疗作用的描述.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作为一门单独的药性理论已渐成体系.北宋后期医家结合五味理论等对药性理论进行阐述和发挥,金元易水学派用药重视分析脏腑病因病机,将中药归经进行具体化、系统化的归纳,使之由用药经验上升为单独的药性理论.明清时期中药归经理论渐趋成熟完善,出现药物归三焦、走卫气营血、入络和入奇经等思想.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辨证理论的盛行,及药性理论的发展程度等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推荐文章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中药
归经
中药现代化
试述中药归经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归经
四气五味
炮制
引经药
局限性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实验研究综述
中药
归经
实验研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药归经理论演变脉络及发展梳理
来源期刊 环球中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中药归经 药性理论 五味理论 辨证理论 易水学派
年,卷(期) 2019,(12)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论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15-191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49
字数 71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4-1749.2019.12.03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屈会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62 386 12.0 18.0
2 赵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90 810 16.0 26.0
3 张益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58)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药归经
药性理论
五味理论
辨证理论
易水学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环球中医药
月刊
1674-1749
11-5652/R
大16开
北京东四西大街46号
80-726
200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7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24622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