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中应用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参与研究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50例),同时招募健康者80例,将健康者的血液资料作为健康组(80例),观察比较健康组与观察组治疗前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之间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结果 健康组的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前的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前的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将有效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可以有效评估治疗此类疾病方法的效果.
推荐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血小板突触分子
血小板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轴突导向分子
接触依赖性事件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超敏C-反应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风险评价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
血栓调节蛋白在相关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栓调节蛋白
肾病
肿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应用评价
来源期刊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学科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 血栓调节蛋白(TM)
年,卷(期) 2019,(3)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5-136
页数 2页 分类号
字数 1606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潘洁茹 12 20 3.0 4.0
2 蔡早育 16 35 4.0 5.0
3 李启欣 17 46 4.0 6.0
4 戴伟良 11 35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8)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5(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
血栓调节蛋白(TM)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季刊
2095-2775
11-9316/R
16开
北京市朝阳区新嘉园东里一区8号
201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27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54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