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模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进行连续7d动态监测.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盐水组(n=10)和注血组(n=10);枕大池二次注入自体非抗凝尾动脉血0.3ml并使用硅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制成的透明柔性材料,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观察模型;运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监测颅窗内脑皮层血流的7d动态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多组样本Kruskall-Wallis非参检验.结果 27只大鼠可清楚实现成像;SAH后脑皮层血流速度出现下降,较对照组、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后脑皮层第3、5、7天血流速度百分比依次为(83.20±4.16)%、(64.00±3.05)%、(75.70±3.79)%,第5天较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H后脑皮层血流灌注量出现下降,较对照组、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后第3、5、7天脑皮层血流灌注量百分比依次为(75.40±4.18)%、(31.80±5.34)%、(68.90±6.31)%,第5天较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使用新型柔性透明材料建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透明颅窗成像模型,联合激光散斑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地监测到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血流速度和脑皮层血流灌注量出现下降,第5天为下降高峰,第7天开始恢复,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和亚急性期病理生理改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推荐文章
皮层扩散性抑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皮层扩散性抑制
脑血流
凋亡
大鼠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蛛网膜下腔
高密度值
蛛网膜下腔穿刺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评价
蛛网膜下腔
穿刺
脑室出血
DETA/NO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微血管痉挛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
一氧化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透明颅窗的建立及脑皮层血流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透明颅窗成像 脑皮层血流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大鼠
年,卷(期) 2019,(8) 所属期刊栏目 神经外科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84-1386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257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9.08.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鹏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18 168 7.0 12.0
5 唐跃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1 0 0.0 0.0
9 黄钦 2 1 1.0 1.0
10 佘德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1 0 0.0 0.0
11 温健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 3 9 1.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蛛网膜下腔出血
透明颅窗成像
脑皮层血流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大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月刊
1001-9030
42-1213/R
大16开
武汉市东湖路165号
38-85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168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6989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