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汽车后扭力梁在四立柱耐久试验进行到规定里程近90%时,发现两处加强板和扭梁焊缝末端有明显裂纹.为找出裂纹产生原因,对两裂纹处进行了断口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组织分析,并对该结构进行了仿真模拟受力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一处裂纹起源于加强板和焊缝的未焊合处,另一处起源于加强板和焊缝的热影响区,焊缝裂纹的扩展属低应力疲劳扩展.扭力梁和加强板及焊缝的成分、显微组织、焊缝力学性能分析均满足设计要求;仿真分析表明,焊缝末端集中受力远低于屈服强度,存在未焊合缺陷并且服役应力小的区域先于其他服役受力大的区域先开裂.焊缝裂纹的根本原因是存在未焊合焊接缺陷,及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作用.
推荐文章
除氧器水箱焊缝裂纹原因分析
除氧器水箱
焊缝裂纹
应力腐蚀
疲劳裂纹
主蒸汽管焊缝裂纹原因分析及处理
主蒸汽管
焊缝
裂纹
修复
联箱管座角焊缝裂纹原因分析
角焊缝
焊接工艺
应力集中
高压加热器管板与筒节环焊缝横向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20MnMoNb钢
管板
环焊缝
横向裂纹
热影响区
焊接冷裂纹
氢致裂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汽车扭力梁加强板焊缝裂纹原因分析
来源期刊 机电工程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扭力梁加强板 焊缝裂纹 未焊合 残余应力 疲劳断裂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加工技术与机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6-29
页数 4页 分类号 TG44
字数 25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9-9492.2019.06.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程琴荣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2 2 1.0 1.0
2 陈麒琳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6 5 2.0 2.0
3 胡跃均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4 2 1.0 1.0
4 张海均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3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扭力梁加强板
焊缝裂纹
未焊合
残余应力
疲劳断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机电工程技术
月刊
1009-9492
44-1522/TH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北路663号
46-224
197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098
总下载数(次)
46
总被引数(次)
2952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