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机制.方法:将24例脾虚型IBS患者随机分成隔药灸脐组和隔淀粉灸脐组,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样进行处理和代谢组学分析,检测治疗前后的尿液代谢产物,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尿样代谢谱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两组共同变化较为显著的是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精氨酸代谢、胆汁酸代谢.隔药灸脐组还调节了儿茶酚胺类代谢物、大麻素代谢物、酪氨酸代谢.这些代谢物涉及到体内的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代谢等过程.结论:两组治疗脾虚型IBS均有显著疗效.隔药灸脐法调节的代谢物质更多,影响代谢的趋势更有利于抑制内脏高敏性,改善肠道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失调状况,缓解脾虚型IB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推荐文章
脐灸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
肠易激综合征
脐灸法
脾虚证
小建中汤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52例
小建中汤
匹维溴铵
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
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
隔药灸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
肝郁脾虚
生活质量
临床观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代谢组学的隔药灸脐法治疗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中华中医药杂志 学科
关键词 隔药灸脐法 隔淀粉灸脐法 神阙 脾虚 肠易激综合征 代谢组学 机制
年,卷(期) 2019,(7)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69-2972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玉侠 150 717 14.0 20.0
2 李春静 3 18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5)
共引文献  (88)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隔药灸脐法
隔淀粉灸脐法
神阙
脾虚
肠易激综合征
代谢组学
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中医药杂志
月刊
1673-1727
11-5334/R
大16开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18-90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601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14075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