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方法:选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切除并病理确诊为IMPC患者30例分为IMPC组,另选择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作为IDC组,通过病理HE切片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标本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和肿瘤直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PC组在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数量明显高于ID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组肿瘤细胞呈现小腺管状排列,可见纤维组织分离,分离中带有无内衬细胞,肿瘤细胞团与分离中明显的腔隙形成.1DC组肿瘤细胞多为柱状表达,细胞核多圆形,但肿瘤坏死比较少见.IMPC组的淋巴结内病灶形成显著高于IDC组.两组IMPC及IDC免疫组化检测结果,IMPC组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比IDC组更为明显;IMPC组患者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ID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PC是一种具有高增殖、高转移能力的浸润性乳腺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女性腹膜原发癌1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腹膜肿瘤/病理学
第二Müllerian系统
组织细胞化学
成人型肺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
肺母细胞瘤
成人型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IMP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来源期刊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免疫组化技术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年,卷(期) 2019,(1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199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37.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458/j.cnki.1007-0893.2019.12.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亦明 17 29 3.0 4.0
2 权莉 9 40 3.0 6.0
3 龙中华 7 4 1.0 1.0
4 谭夕 8 10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4)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5(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8(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免疫组化技术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半月刊
1007-0893
44-1419/R
大16开
深圳市福田区笋岗西路3002号
46-167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452
总下载数(次)
1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