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全浓度梯度高镍正极材料批次一致性控制问题,采用Ni、Co、Mn三种溶液单独配制,各自通过程序精确控制流量进入反应釜的新思路和梯度降温烧结方式,实现可控制备.制备的全浓度梯度LiNi0.82Co0.08Mn0.10O2的0.1 C放电比容量为210.9 mAh/g,制作成的18650电池比能量为240 Wh/kg和669 Wh/L,具有较好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适用于?20~55℃,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5.2%.高镍正极材料的浓度梯度化设计,显著提高了材料表面结构的稳定性,与商业化的高镍正极材料相比,在循环性能、倍率和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推荐文章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锂离子电池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制备技术
浓度梯度型LiNi1-2xCoxMnxO2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
浓度梯度型正极材料
碳酸盐共沉淀法
倍率循环性能
带有SiC浓度梯度炭材料的抗氧化涂层
抗氧化
炭材料
SiC梯度
锆石
莫来石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全浓度梯度高镍正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
来源期刊 上海航天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全浓度梯度 高镍正极材料 可控制备 循环性能 安全性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与探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7,68
页数 9页 分类号 O646|TQ152
字数 48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9328/j.cnki.1006-1630.2020.02.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建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13 802 13.0 25.0
2 夏保佳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88 559 13.0 19.0
3 谢晓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8 122 7.0 10.0
4 张勇杰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5 0 0.0 0.0
5 杨成云 1 0 0.0 0.0
6 罗海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4)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7(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全浓度梯度
高镍正极材料
可控制备
循环性能
安全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上海航天
双月刊
1006-1630
31-1481/V
上海元江路3888号南楼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65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119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