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79年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起始之年,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对“现代性”的追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电影领域与新时期现代主义话语体系的交融——一种以西方为参照系、出于对落后的焦虑和对于进步的渴望,并寄希望于凭借快速效仿、掌握的形式和技术来赶超世界的发展。和文艺界其他领域同样存在着的“简化现代主义”的情况相类似,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文本无形中在技术理性方面全速赶超西方的同时,将原本应与技术、形式相互共生的现代伦理观念强制疏离。而被誉为新时期标志性作品的《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恰恰极好地说明了新时期初中国电影的创作境况。影片中,形式上的“活泼”与话题的“沉郁”极不协调地转述着这些电影人对“现代主义”的最初认识。
推荐文章
中国电影类型化电影发展研究
中国电影
类型化
发展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启发和借鉴
跨文化传播
好莱坞电影
中国电影走出去
基于全球化语境的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途径分析
全球化语境
中国电影
跨文化
传播途径
传播内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种“现代性”——对1979年三部中国电影的叙事伦理分析
来源期刊 文化研究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现代性” 电影语言 叙事伦理 新时期中国电影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6-269
页数 14页 分类号 J90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希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现代性”
电影语言
叙事伦理
新时期中国电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化研究
季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2985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8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