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海洋年代际变化模态.在此前提下,本文首先阐述了AMO对亚非夏季风的强迫作用与遥相关作用,特别强调了它在亚非夏季风及其降水年代际转型中的作用;其次讨论了PDO与冬春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风雨带的协同作用;最后综合分析了AMO、PDO与IOBM(Indian Ocean Basin Mode,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态)的协同作用,指出印度洋海洋模态在年代尺度上独立于AMO与PDO的相关组合,主要起着加强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作用.
推荐文章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年代际预测方法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年代际预测
增量方法
太平洋湍流热通量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
湍流热通量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对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降水量
东亚夏季风降水年代际变异模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夏季风
降水
年代际变异模态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亚非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协同作用
来源期刊 大气科学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太平洋年代振荡(PDO) 全球季风系统 亚非夏季风的协同作用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院士专栏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32
页数 13页 分类号
字数 716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91011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丁一汇 59 1795 23.0 42.0
2 王遵娅 12 1009 10.0 12.0
3 柳艳菊 12 394 7.0 12.0
4 李怡 11 130 5.0 11.0
5 司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24)
共引文献  (400)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0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6(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07(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8(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9(3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2(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13(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14(2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5(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6(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太平洋年代振荡(PDO)
全球季风系统
亚非夏季风的协同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气科学学报
双月刊
1674-7097
32-1803/P
16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28-405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8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337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