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现代性是一个用以表达现代社会理性的概念.人们采用这个概念,不是为了描述现代社会,而是为了批判与重构现代社会.于是,现代性的批判与重构就成为现代社会变革的内在运动,并在形式上有着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以这一观点来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生成,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性的三个特点.其一,中国的现代性是从新文化运动中生长出来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因而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其二,中国的现代性不是由科学和民主的概念和口号来标示的,而是一种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的哲学原则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矛盾特殊性的复杂性;其三,中国现代性的批判方法是通过认识论的重构、通过思维方式的变革、研究范式的转换而构造自身的未来.这三个特点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现代性的内在活力,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由革命观念向治理观念转变的内在必然性,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革命观念的联系和区别.
推荐文章
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和平发展
文明进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必然性
理论依据
实践证明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来源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科
关键词 现代性 近代启蒙 新文化运动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7-152
页数 1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萍 130 645 13.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现代性
近代启蒙
新文化运动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半年刊
978-7-216-07892-4
16开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20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75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99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