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唐河—栗园—泌阳断层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是分隔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伸展拆离型控凹边界断裂,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分析泌阳凹陷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研究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盆—山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区域露头、岩石测年、地震、钻井分层资料为基础,精细刻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恢复其运动学过程并探讨泌阳凹陷与桐柏造山带的盆—山关系.根据断层走向、倾向和距离—位移曲线,将断层分为西段、中段、东1段和东2段,各段的断面形态、滑脱深度、沉积地层均有差异;认为断层是一个复杂曲面,可由3个横向轴面和3个纵向轴面分割为15个等倾角区.根据演化复原,认为断层西段在晚白垩世开始活动,中段在玉二段沉积期开始活动,东1段在玉一段沉积期开始活动,东2段在大仓房组沉积期开始活动,整体呈现由西向东逐渐活化扩展的趋势.断面及上盘地层旋转程度在中段最大,向两侧减弱;后期隆升剥蚀强度在中段最弱,东段次之,西段最强.前晚白垩世,泌阳凹陷基底与桐柏造山带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晚白垩世—始新世,泌阳凹陷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后岩石圈拆沉的地幔热流作用,早期NW-SE向逆冲断裂反转沉降形成凹陷雏形,盆—山关系具耦合特征;渐新世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弧后拉张作用,凹陷沉降—沉积逐渐受NE-SW向断裂控制,盆—山关系具脱耦特征.
推荐文章
大别山造山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学特征
大别山造山带
几何结构和运动学
构造-岩石单位
变质构造混杂岩带
泌阳凹陷有利油气区带预测
泌阳凹陷
圈闭
储集层
预测
三维地震
灵丘西部唐河断裂带北段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唐河断裂带北段
网状断裂系统
地堑-地垒式
控岩
试论"盆 ""山"的耦合和脱耦及其运动学
时间约束
复合大陆
活动论构造观
"盆""山"耦合和脱耦
运动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唐河—栗园—泌阳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兼论桐柏造山带与泌阳凹陷的盆—山关系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泌阳凹陷 桐柏造山带 边界断层 几何学 运动学 盆山关系
年,卷(期) 2020,(3) 所属期刊栏目 “盆地深层构造解析”专题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1-938
页数 18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94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2017/dzkx.2020.05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50)
共引文献  (313)
参考文献  (3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3(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4(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5(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5)
1996(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7)
1997(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1998(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8)
19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0(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3)
2002(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3(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6)
2004(3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5(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7)
2006(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4)
2007(5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08(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9(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10(4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6)
2011(3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2(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3(3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14(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5(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6(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7(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8(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泌阳凹陷
桐柏造山带
边界断层
几何学
运动学
盆山关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