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侵染作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系对于作物吸收磷具有重要作用,但该结果大多来源于室内受控试验,有限的田间试验因环境条件、试验材料与接种技术等差异致使AMF菌剂应用效果不一.本研究通过玉米菌根化育苗和田间移栽,分析了接种AMF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籽粒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推进菌根技术的实际生产应用.[方法]以自交品系玉米B73为供试作物,于2018年5月至10月在北京市延庆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田间小区设置基施磷(+P)和不施磷(-P)处理.供试AMF为Rhizophagus irregularis Schenck&Smith BGC AH01.玉米种子催芽后,分别播入加入AMF菌剂(+M)和菌剂过滤液(-M)的育苗钵内,培养两周后移栽至田间.玉米在田间条件下生长至拔节期时,使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叶片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取样测定地上部与根部干重和养分元素含量,同时测定菌根侵染率;在玉米完熟期取样,测定籽粒百粒重、籽粒产量及养分含量.[结果]无论田间施磷与否,接菌植株根系的菌根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均显著高于不接菌植株.不施磷情况下,+M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根系干重,玉米生长的菌根依赖性(163.7%)显著高于施磷情形(124.1%).-P-M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P+M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参数、玉米地上部和根部磷含量与+P+M均无显著差异.与-P-M处理相比,-P+M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和百粒重,同时也提高了籽粒中锌、锰、镁等矿质养分的含量,且与+P+M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玉米幼苗接种AMF后再移栽到田间,可以显著提高拔节期玉米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促进玉米地上部和根部对磷及锌、锰和镁的吸收,进而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籽粒产量和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菌根化育苗可以达到与施磷同样的效果,在保障作物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磷肥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