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利用2001~2017年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ERES卫星资料,探究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及其光学厚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及其光学厚度整体呈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且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总云量整体呈?0.3%a?1显著减少趋势,其中低云的贡献(?0.27%a?1)最大;总云光学厚度为0~0.1 a?1增加趋势,其中低云光学厚度(0.06 a?1)和中低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增加趋势,而中高云光学厚度(?0.08 a?1)和高云光学厚度(?0.03 a?1)呈减少趋势.模式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云的温度效应(Cloud Effect Temperature,CET)均为负值,表现为降温效应.低云、中低云、中高云和高云的年均CET值分别为?2.9℃、?2.7℃、?2.2℃和?1.7℃.其中,低云在华北平原降温可达?5℃;中低云和中高云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降温可达?7.8℃.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2004年前(后)近地表气温呈现下降(上升)趋势,不同类型云的CET在此期间呈下降(上升)趋势,表现为云的降温效应增强(减弱)与近地表气温下降(上升)相对应,体现了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4种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与近地表气温都呈正相关关系.特别地,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中高云量占主导地位,其CET与近地表气温的相关系数高达0.63.综上,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温度效应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不同,但均呈正相关关系.定量分析不同类型云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可以为定量研究云反馈对区域增暖的作用以及合理预估未来区域增暖情景提供必要的科学参考.
推荐文章
贵州近50a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气温时空变化
EOF分解
方差分析
小波分析
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
深对流云
CloudSat
云水含量
粒子有效半径
粒子数浓度垂直变化
1985-2006年中国中东部总云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云量
变化趋势
突变
周期
贵州夏季最高气温变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贵州
最高气温变率
EOF
小波分析
特征向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夏季白天中国中东部不同类型云分布特征及其对近地表气温的影响
来源期刊 大气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不同类型云 近地表气温 中国中东部 云的温度效应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35-850
页数 16页 分类号 P401
字数 1098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09.1916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海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 41 644 9.0 25.0
5 张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66 1804 24.0 42.0
6 赵敏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7 1.0 2.0
7 游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0)
共引文献  (193)
参考文献  (4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8(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1(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2(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3(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5(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6(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不同类型云
近地表气温
中国中东部
云的温度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气科学
双月刊
1006-9895
11-1768/O4
16开
北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北京9804信箱)
2-823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139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931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