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锡铁山矿床是中国西部的超大型铅锌矿产地之一,产于柴北缘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大理岩和片岩之中,是与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矿床.很多学者已经从地球化学、 岩石学、 同位素测年等对该矿床的成矿时代、 成矿流体性质、 矿床成因等开展了研究,但对于锡铁山矿区构造控矿特征一直存在争议,普遍认为褶皱构造对矿区的控矿作用明显.文章主要以详实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分析了矿区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对矿(床)体的控制作用,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通过详实的野外实测和综合对比分析表明,锡铁山矿区总体上为单斜层,不发育大型的褶皱构造,但是层内褶皱发育,包括A型褶皱和B型褶皱.发育在滩间山群a段内的A型褶皱,其褶皱枢纽与拉伸线理倾向南东,与矿区矿体的总体倾伏方向一致;而在滩间山群d段内的A型褶皱,其枢纽倾向北西;矿区内发育了多条北西西走向的大型断裂,其编号为F1—F6;分析表明,F1断层发育在早期塑性变形基础之上,晚期叠加了叠瓦逆冲推覆作用,造成了矿体及赋矿围岩的局部倒转;F2断裂大规模的左行走滑-逆冲作用导致了矿区滩间山群不同岩性段地质体的拼合接触,造成了矿区部分含矿地质体的缺失;野外填图揭示出,左行走滑的F3断裂从北西往南东,走向从330°逐渐转变为290°方向,并在南东侧末端,发育了一系列分支的左行走滑-正断层,组成"马尾状"构造,截切了矿体与围岩,并发生了横向错移.以此构造控矿特征为基础,结合矿床成因分析,进一步分析了锡铁山矿区深部的找矿方向,认为矿区南东侧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空间;并以07号勘探线为例,根据F3及其分支断层的错移情况,分析了矿体可能被错移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