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苗族同胞说,“哪里有芦笙,哪里就有苗族”.在农闲、恋爱互动、丧祭仪式等场合,芦笙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器物.“芦笙说话”机制得以运行,是由于特殊的习得机制赋予了芦笙曲可被解读的语义现象.在习得机制中,生成芦笙歌的重要材料基础为具有音高变化与节奏律动的拟声词和实意词,又因其中字与词带有天然的音乐要素而能够演化为可歌唱的芦笙歌,最后,将歌的旋律在芦笙上吹奏出来,从而完成了一次“芦笙说话”机制的运行.该机制的文化支撑与传统的无文字社会有密切关联,此外,方言亦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苗族“芦笙说话”机制之解读
来源期刊 中国音乐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苗族音乐 芦笙沈话 语义性 习得机制
年,卷(期) 2020,(3) 所属期刊栏目 民族音乐与传统音乐理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75
页数 10页 分类号 J60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812/j.cnki.cn11-1379/j.2020.03.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余顺顺 3 0 0.0 0.0
2 赵塔里木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苗族音乐
芦笙沈话
语义性
习得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音乐
双月刊
1002-9923
11-1379/J
大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德外丝竹园
2-263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87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199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