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探讨摩腹力学刺激改善IBS-D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新生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摩腹组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摩腹组大鼠建模后给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每天干预1次,连续14d;模型组大鼠建模后每天被仰卧束缚于实验台上5 min,不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连续14d;空白组大鼠不造模,不予任何干预.通过测定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和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分别评估大鼠的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结肠胶质细胞的超显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摩腹力学刺激能明显延长玻璃小球排出时间[(2.5±0.2) min比(1.6±0.2) min,P<0.05];升高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0.5±0.1)ml比(0.4±0.1) ml,P<0.05];明显改善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减少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量[(2.64±0.22)个/视野比(5.61±0.12)个/视野,P<0.01];减少结肠胶质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和升高异染色质密度;还能减少促炎症因子IL-6[(189.4±4.7) pg/ml比(224.8±8.6) pg/ml]和IL-1β[(178.4±7.1) pg/ml比(191.4±8.4) pg/ml]的分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摩腹力学刺激能提高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调节肠胶质细胞和肥大细胞,并减少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肠-脑轴有关.
推荐文章
李桂伟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参苓白术散
痛泻要方
李桂伟
雷火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雷火灸
匹维溴铵
肠易激综合征
辨证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
辨证分型
针刺
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近况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
中医治疗
名家经验
自拟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来源期刊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摩腹法 力学刺激 肠胶质细胞 促炎症因子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4-99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cn121382-20190418-0020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肠易激综合征
摩腹法
力学刺激
肠胶质细胞
促炎症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双月刊
1673-4181
12-1382/R
大16开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6号3号楼209室
18-86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30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967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