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实验验证了一种通过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沉积在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全光控制的相关研究.通过外加的垂直泵浦光的作用,氧化石墨烯吸收泵浦光产生热量,改变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包层模式的相位差,由于热膨胀的作用改变了氧化石墨烯所覆盖部分的光栅周期,使得谐振谱发生了移动,其最大调制深度可达10.6 dB,谐振谱最大可红移12.8 nm.通过实验发现,沉积相同浓度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次数影响实验结果,通过在相同光栅的相同位置分别沉积三次,发现沉积三次可以在光纤表面获得更加均匀的氧化石墨烯膜,进行了时间响应的测试,其中沉积三次后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响应速度可达0.61 ms,沉积多次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可以在光纤表面沉积得更加平整均匀,从而获得更大的导热性能.
推荐文章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结构控制与应用
氧化石墨烯
制备
结构可控
应用
氧化石墨烯的可控还原及表征
氧化石墨烯
石墨烯
可控还原
长周期光纤光栅解调的FBG温度传感系统
长周期光纤光栅
布拉格光纤光栅
温度传感器
光纤
基于氢碘酸还原氧化石墨烯分析
Hummers法
乙酸氢碘酸
氧化石墨烯
电化学还原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全光控制
来源期刊 强激光与粒子束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全光控制 光热效应 氧化石墨烯 长周期光纤光栅 全光纤相移器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5-89
页数 5页 分类号 TN201
字数 17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884/HPLPB202032.19046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冯国英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研究所 206 899 13.0 20.0
2 周寿桓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研究所 55 245 7.0 13.0
6 周昊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研究所 17 39 4.0 5.0
7 马裕宽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研究所 2 0 0.0 0.0
8 刘鹏宇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研究所 2 0 0.0 0.0
9 陈晓旭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微纳研究所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全光控制
光热效应
氧化石墨烯
长周期光纤光栅
全光纤相移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强激光与粒子束
月刊
1001-4322
51-1311/O4
大16开
四川绵阳919-805信箱
62-76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833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6166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