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中“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肇始中医学对流行性传染病(疫病)的经典记载以来,中医抗疫的战斗一直未曾停止过,并因此而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经典医学著作.如《伤寒论》就是张仲景在家族中三分之二死于当时的疫病“伤寒”后所著;此后吴又可在明崇祯十五年“瘟疫流行,十户死九”的历史背景下著作《瘟疫论》,创制著名的“达原饮”治疫名方;随后清乾隆五十八年京师疫病大流行,36岁的吴鞠通从治疗疫病开始行医之路,随着经验积累,他于41岁开始编著媲美《伤寒论》的《温病条辨》,其书中“三焦辨证”思想影响了后世的中医临床医生,创制的上焦病的感冒良方银翘散、桑菊饮等更是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居家预防感冒的常备药物.近现代又涌现了蒲辅周、薛伯寿、刘渡舟等新中国中医临床大家,发挥张仲景、吴又可及吴鞠通的思想及疫病处方,参与到新中国的几次重大疫病防治中,既体现了中医在疫病防控方面的一脉相承,又凸显了中医的医疗和文化价值.在当前防控新冠疫情的各种疗法之中,张伯礼、仝小林院士,刘清泉等现代中医专家亲临新冠一线,践行中医疫病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尽管如此,仍有各种声音掺杂其中,因此,愿以此文简略梳理对于中医健康和疫病防控我们自己的一点看法,谈谈中医疫病防控与健康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