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高层框架结构为对象,提出一种结合分段隔震和相邻建筑物连接阻尼器耗能的新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能有效应对宽频地面运动,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冗余度.通过对同一高层建筑结构分别采用无隔震形式、分段隔震形式和混合被动控制形式进行数值模拟,考察短周期波、含滑冲效应脉冲波和长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体系和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研究表明,短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体系控制效果较好,但在含滑冲效应脉冲波和长周期波作用下分段隔震效果不佳,基础隔震层和中间隔震层的位移较大,存在超出支座位移限值的可能,而采用混合被动控制体系能有效减小隔震层的位移,显著提高结构减隔震效果,且当中间隔震层设置在结构中部时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较好.
推荐文章
不同爆炸冲击震动输入对整体隔震系统隔震效果的影响
爆炸力学
隔震率
爆炸冲击信号
整体隔震
主脉宽
幅值
结构-地震动双随机的隔震结构倒塌鲁棒性分析
双随机
连续倒塌
鲁棒性
可靠度
隔震结构
长周期地震动参数与隔震结构响应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隔震结构
近场
远场
长周期地震动
地震动强度指标
隔震结构地震相对位移反应的控制
地震相对位移
隔震层
软垫式隔震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频域地震动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的减隔震效果
来源期刊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分段隔震 混合被动控制体系 减隔震效果 时程分析 频域 震动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建筑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1-126
页数 6页 分类号 TU31|TU352.1
字数 333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宏平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190 2227 25.0 38.0
2 何宛澄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3 2 1.0 1.0
3 吴巧云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15 23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分段隔震
混合被动控制体系
减隔震效果
时程分析
频域
震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双月刊
1673-5196
62-1180/N
大16开
甘肃省兰州市兰工坪路287号
54-72
197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69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31466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