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共和盆地与贵德盆地位于黄河源头和上游的接合部位,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两个由巨厚的晚新生代沉积所充填的中型断陷盆地.而作为划分黄河源头与上游分界线并分隔共和与贵德两盆地的龙羊峡,则为一长近40 km、最深逾700 m的基岩大峡谷.由于共和盆地大部由厚层的河湖相新近纪曲沟组与含早、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共和组及覆于其上的河流相砾石层所组成,且后期形成的多级黄河阶地被14C、热释光(TL)、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方法测得其年龄数据多为0.15~0.1 Ma以来,因而人们多将黄河贯穿共和盆地、形成龙羊峡谷和黄河源头段,归因于10到15万年前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溯源侵蚀,并命名为"共和运动".然而,作者在龙羊峡段黄河之北,发现了一条由厚逾200 m、主要由分选与磨圆良好、砾石成分复杂的大型河床相砾石层夹少量砂层与顶部河漫滩相砂层所组成的古河道,自共和古湖东北端的尕海以东,经多隆沟,并横穿曲乃亥盆地,流向贵德盆地.作者将这条古河道命名为古多隆河.其上段夹于青海南山与瓦里关山之间,河谷狭窄,只有2 km或稍宽.该古黄河砾石层与砂层或称曲乃亥组,其顶面在曲乃亥地区高达海拔3150 m,已高出附近龙羊峡段黄河河面约768 m.而位于龙羊峡南岸、最高可达海拔3108 m的黄河阶地T21顶面,只高出附近黄河河面不到718 m.显然,后者是由于共和与贵德两盆地随地壳下沉而湖底与湖面上升至接近和达到其最高堆积位置时——共和古湖所能达到的最高湖面,约为现今海拔(3160±10)m,共和古湖的湖水在现今龙羊峡所在的最高基岩谷肩处向东溢出,从而在瓦里关山南侧的低洼处所产生的一条新河道——龙羊峡段黄河所堆积.由于龙羊峡直接沟通共和与贵德两盆地,其距离要比迂回瓦里关山之北的古多隆河近得多,故按照地貌学的河流"截弯取直"原理及来自青海南山和拉脊山南麓洪积物的堆积,其北的古多隆河必然被堰塞、淹没并最后废弃.随着青藏高原及其东北部地壳运动性质由总体上升但存在若干断陷盆地转为整体隆升仅极少数盆地继续断陷,黄河水系因之下切,龙羊峡的基岩峡谷及共和贵德两堆积盆地持续至今的切割由之形成,完全不必用"共和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溯源侵蚀来加以解释.根据曲乃亥剖面曲乃亥组古河道砾石层与砂层及各相关地层砂质样品的石英热活化ESR法测年结果,该古河道发育于(3.79±0.34)Ma与(2.95±0.25)Ma之间的上新世中晚期.曲乃亥组古黄河砾石层下伏的河流相浅砖红色砂砾石互层,其顶部样品的年龄为(4.49±0.38)Ma,也应是早、中上新世古黄河——早期古多隆河所堆积.覆于古河道砾石层之上的巴卡台组洪积砾石层则堆积于(2.95±0.25)Ma与(2.63±0.23)Ma之间的上新世末期.位于龙羊峡南岸的最高黄河阶地T21,其年龄为(2.47±0.22)Ma的早更新世初.二塔拉(T19)及铁盖乡剖面T18至T7(T6以下已被龙羊峡水库所淹没)的年龄为(2.36±0.20)Ma以来的第四纪,表明龙羊峡的切割发生于整个第四纪时期,与前人用其它方法所获得的测年结果明显不同.这些地层与地质事件因测年方法的不同所导致的年龄差异及与哺乳动物化石鉴定结果的矛盾,值得深入探讨和今后进一步研究.
推荐文章
青海贵德—共和—同德地区更新统最小古沉积面恢复与全新世侵蚀量计算
古沉积面
数字高程模型
青藏高原东北缘
侵蚀速率
气候
青海共和盆地猛犸象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青海共和盆地
青藏高原
猛犸象属化石
晚更新世
青海共和盆地封育季节草场生物量、种群与生境变化
草场退化与恢复
生物量
生境
共和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贵德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全新世
共和盆地
贵德盆地
气候变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海共和贵德两盆地间上新世黄河古河道的发现 ——兼论龙羊峡形成与"共和运动"
来源期刊 地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黄河 上新世 古河道 龙羊峡形成 "共和运动"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Ⅰ研究与调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3-468
页数 16页 分类号 P534.63|P931.7
字数 1840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75/cagsb.2020.0706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胡道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49 2464 27.0 39.0
2 赵希涛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2 1811 25.0 37.0
3 杨艳 26 207 8.0 14.0
4 张耀玲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2 192 9.0 13.0
5 贾丽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12 54 5.0 7.0
6 林旭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3 0 0.0 0.0
7 李维东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68)
共引文献  (143)
参考文献  (3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4(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7(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9(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1(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2(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3(2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4(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6(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8(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0(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4(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黄河
上新世
古河道
龙羊峡形成
"共和运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球学报
双月刊
1006-3021
11-3474/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82-53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13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3934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