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探讨扰动方式对湖泊营养盐及蓝藻水华的影响,于2018年7月进行了19 d的室内模拟风浪扰动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不扰动、间歇扰动和持续扰动3种处理方式下TN、TP和TDP浓度均随实验时间呈下降趋势.间歇扰动的TN浓度减少最多,对照组与间歇扰动组、持续扰动组之间TN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DP浓度减少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间歇扰动组、对照组和持续扰动组,且间歇扰动组与持续扰动组之间TDP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对照组、间歇扰动组和持续扰动组的ρ(叶绿素)分别为251.8、136.2和327.6μg·L-1,对照组与间歇扰动组、持续扰动组之间ρ(叶绿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间歇扰动有利于水体中氮的去除,适宜强度的持续扰动增加了叶绿素浓度,促进了藻类生物量的累积和蓝藻水华的暴发.
推荐文章
海草附生藻类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海草
附生藻类
摄食作用
营养盐
水流
营养盐负荷对浮游植物水华影响的模型研究
生态模型
浮游植物
营养盐负荷
水华
渤海
300年来鄱阳湖营养盐演化重建与模拟
营养盐演化
水体交换周期
湖泊生态-营养盐动力模型
贡献率
鄱阳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扰动方式对湖泊营养盐及藻类生物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来源期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扰动方式 营养盐 蓝藻水华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污染控制与修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4-241
页数 8页 分类号 X524
字数 53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9741/j.issn.1673-4831.2019.049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田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33 217 9.0 14.0
3 杨桂军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9 374 10.0 19.0
4 赵家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7 46 5.0 6.0
6 张宏亮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11 29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87)
共引文献  (496)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5(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6(3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7(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8(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9(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2(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3(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5(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6(2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扰动方式
营养盐
蓝藻水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月刊
1673-4831
32-1766/X
大16开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28-114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66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358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