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Ludox-QPS方法,研究了2011年8月采自长江口邻近海域9个站位沉积物中纤毛虫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点,并结合沉积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表层8cm沉积物中底栖纤毛虫的平均丰度为(2782± 1493)cells/10cm2,生物量为(10.06±6.41)μg C/10cm2.长江口海域北部站位的丰度和生物量呈从近岸向外海增加,南部的站位呈现相反的分布趋势.在垂直分布上,62%的底栖纤毛虫分布在表层2cm,12%分布在5-8 cm.本研究共检获纤毛虫106种,隶属于15纲/亚纲,24目,69属,前口纲在丰度及生物量上均为最优势类群(丰度占45.5%,生物量占56.4%),核残迹纲在生物量上居第二位.就食性来看,肉食性纤毛虫物种数最多(44种),其丰度和生物量所占比例也最高(40.3%,66.8%),但在长江口外站位(M1站),菌食性纤毛虫为最优势摄食类群.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与底层水盐度最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由于较多量的伪钟虫属(Pseudo vorticella)和原领毛虫属(Prototrachelocerca)种类出现导致长江口北部L1站的纤毛虫群落结构不同于其他站位.本研究所获底栖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较东海离岸海域已有研究结果均高,表层8cm沉积物中纤毛虫的丰度约是上层30m水柱中浮游纤毛虫的116倍,生物量约是后者的150倍.基于目前黄东海有关底栖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已有报道,其多样性在长江口离岸海域高于近岸潮间带,且在离岸海域东海低于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