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新生儿DIC并住院治疗的49例患儿,纳入DIC组( n=49)。选择同期本院临床表现与DIC相似,但不符合新生儿DIC诊断的50例患儿,纳入非DIC组( n=50)。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的凝血功能正常的5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 n=50)。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3组新生儿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水平,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3组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与新生儿DIC发生的关系,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年KT第009号),并与所有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DIC组、非DIC组和对照组患儿PT、APTT、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R值、K值、α角、MA值和血小板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60.79、40.00、15.30、62.92、431.29、38.19、95.85、54.54、95.60, P<0.001);DIC组患儿的上述各指标分别与非DIC组(LSD- t=4.28、9.17、3.36、35.80、3.48、2.39、12.49、17.48、82.96, P<0.001)和对照组(LSD- t=4.55、19.70、3.55、39.90、6.56、3.20、20.36、19.80、120.07, P<0.001)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②PT、APTT、D二聚体水平、R值、K值与新生儿DIC发生呈正相关关系( r=0.513, P<0.001; r=0.321, P<0.001; r=0.561, P<0.001; r=0.608, P<0.001; r=0.237, P=0.018);FIB水平、α角、MA值、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DIC发生呈负相关关系( r=-0.458, P<0.001; r=-0.436, P<0.001; r=-0.431, P<0.001; r=-0.625, P<0.001)。③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ROC-AUC最高,为0.919(95% CI:0.874~0.963),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最佳临界值为7.5 min,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7.4%,约登指数为0.7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新生儿DIC的敏感度最高(85.7%),ROC-AUC为0.892(95% CI:0.836~0.947),其最佳临界值为2 mg/L,特异度为62.0%,约登指数为0.477。 结论:TEG对新生儿DIC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可作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辅助手段,而二者结合则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对新生儿DIC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治疗。
推荐文章
血栓弹力图在颅脑损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血栓弹力图
颅脑损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治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述
新生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因
血栓弹力图在早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的作用
早期肝硬化
血栓弹力图(TEG)
凝血指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血栓弹力图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期刊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血栓弹力描记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ROC曲线 婴儿,新生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2-337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cn511693-20200107-00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卿克勤 3 0 0.0 0.0
2 罗敏 1 0 0.0 0.0
3 吴李萍 1 0 0.0 0.0
4 宗莹 1 0 0.0 0.0
5 李红霞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2)
共引文献  (74)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3(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7(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栓弹力描记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ROC曲线
婴儿,新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双月刊
1673-419X
51-1693/R
16开
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20号
62-59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25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629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