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纳米颗粒表面包裹生物膜可以增强体系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内含物释放的可控性,但包膜颗粒与细胞膜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不同侧向流动性的负电性磷脂膜包裹的多孔硅纳米颗粒的体外细胞内吞行为.发现,高流动的液态磷脂包被产生了较高的内吞效率,并且它的内吞方式也与低流动的凝胶态磷脂包被情况存在差异.Derjaguin-Landau-Verway-Overbeek理论分析表明,前者的磷脂空间重排能够促进生物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与粒子内吞,而后者在膜融合过程中存在高能量势垒,因此只能以胞饮的方式被动地进入细胞.我们的研究深化了包膜粒子内吞过程的认识,为后续设计复杂的纳米载药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推荐文章
磁性纳米颗粒细胞内吞评价方法研究及进展
磁性纳米颗粒
细胞内吞
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物材料
细胞内吞的研究进展
内吞作用
网格蛋白
小凹蛋白
信号传导
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的调控
p38 MAPK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信号转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包膜颗粒的表面磷脂重排对细胞内吞的影响
来源期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包膜颗粒 细胞内吞 DLVO理论 膜融合 胞饮
年,卷(期) 2020,(1) 所属期刊栏目 原子、分子结构与光谱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
页数 6页 分类号 O469
字数 348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0364.2020.01.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颖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79 1592 19.0 39.0
2 朱涛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6 9 2.0 3.0
3 王平 伊犁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4 7 1.0 2.0
4 蒋中英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 4 2.0 2.0
6 张国梁 伊犁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1)
共引文献  (3)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包膜颗粒
细胞内吞
DLVO理论
膜融合
胞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双月刊
1000-0364
51-1199/O4
大16开
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62-54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7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1072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