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地区蚊媒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建立蚊媒基础档案,同时为机场建设及未来运行中预警蚊媒传染病发生风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在2014年完成大兴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大兴区新机场建设地区病媒生物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15年选取与媒介传染病关系密切的蚊媒作为主要监测指标,继续在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区域开展监测,至2017年10底结束.监测范围以该机场航站楼为核心,在其116°21′49″~116°26′50″E,39°29 ′26”~39°33′25″N内开展监测,包括北京市大兴区礼贤和榆垡镇,连续监测4年,每年5月上旬开始至10月底结束,每旬监测1次.每年在监测范围内随机选取6个自然村,受拆迁影响,6个自然村每年都有调整,但总数不变.每村设3个监测点(农户外环境),采用CO2诱蚊灯法诱捕成蚊,成蚊鉴别计数在实验室完成.结果 2014-2017年连续4年成蚊监测,共涉及2镇17个村,捕蚊4属6种26 687只,蚊密度为11.01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为85.63%;其次是骚扰阿蚊和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均监测到,但数量较少;蚊密度高峰集中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白纹伊蚊高峰在8月.结论 获得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周边蚊种、数量和密度等基线数据,为新机场国际口岸输入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未来蚊媒监测与控制项目规划和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