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IBD患者血小板微粒的表达水平及其与IBD疾病活动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来源血小板微粒在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形成的能力.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8例IBD患者.UC患者(UC组)54例,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17、25和12例;CD患者(CD组)64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中、重度分别为27、22、9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格检查的35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无血小板血浆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析血小板微粒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的关联.设立NET形成实验分组,分别为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6例)、IBD中性粒细胞组(6例)、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12例)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6例),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各组NET形成比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UC组和CD组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分别为2 184.5(2 817.0)个/μL、2 209.0(2 409.0)个/μ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76.0(407.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6.018、-6.426,P均<0.01).UC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3 873.0(4 611.3)个/μL,高于轻、中度患者的1 248.0(1 888.0)个/μL和1 432.0(1 78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5、-2.547,P均<0.05).CD重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为5 658.0(5 067.5)个/μL,高于CD缓解期、轻度和中度患者的1 327.5(1 934.0)个/μL、1 405.0(2 965.0)个/μL和2 300.0(1 552.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650、-1.955、-1.306,P均<0.05).UC组与CD组,UC轻度与中度患者,CD缓解期与轻、中度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C和C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与DAI评分和CRP均呈正相关(r=0.406、0.358、0.325、0.256,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IBD血小板微粒组的NET形成比例为(14.67±5.35)%,高于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IBD中性粒细胞组和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微粒组的(2.00±0.63)%、(1.67±0.82)%和(5.83±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4、8.230、3.748,P均<0.05);健康对照中性粒细胞组的NET形成比例与IBD中性粒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粒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血小板微粒具有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的作用,且IBD患者的血小板微粒较健康人更易诱导NET形成,可能通过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NET参与肠道的炎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