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明确2种生长调节剂烯效唑与矮壮素复配微量元素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促进复合型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采用小区对比方式,设置4个烯效唑和矮壮素与微量元素复配拌种处理,烯效唑+微量元素(S)、矮壮素+微量元素(C)、烯效唑与矮壮素混合+微量元素(S+C)和不拌种(CK)处理,研究2种激素与微量元素复配拌种对大豆光合、荧光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光合荧光特性方面,与CK相比,S、C、S+C处理提高了苗期、结荚期、鼓粒期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各项指标的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17.3% ~42.8%、25.2%~ 52.8%、4.6%~5.4%、19.9% ~ 30.8%;S、C、S+C处理能够改善苗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叶片φPSⅡ、ETR、Fv/m和Fv/o值,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26.7% ~71.1%、25.8%~ 60.5%、7.4% ~15.7%、51.1% ~89.1%;大豆形态方面,与CK相比,苗期时S、C和S+C处理的株高分别降低3.5%、3.1%和3.4%,而单株叶面积平均增长2.4%~23.4%;S+C、S和C处理更能促进地下部器官的生长发育;产量方面,S+C和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大豆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增长幅度分别为12.3% ~ 22.1%和19.3% ~ 20.7%,与CK相比,S、C和S+C增产幅度为20.2%、5.9%和22.7%.综上所述,烯效唑与矮壮素复配微量元素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改善荧光指标、促进苗期地下部生长、提高单株荚数和粒数,最终提高大豆产量.S+C处理效果显著,适合黑龙江省垦区实际生产应用,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微量元素配施对大豆生长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效果好于单独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推荐文章
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套作夏大豆农艺性状 及产量的影响
烯效唑
夏大豆
套作
农艺性状
倒伏性
产量
多效唑与矮壮素对福建茶的矮化效果
多效唑
矮壮素
混合剂
福建茶
矮化效果
经济效益
矮壮素 、烯效唑和多效唑对水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矮壮素
烯效唑
多效唑
倒伏
产量
矮壮丰与多效唑对小麦的田间效应
宁麦13
矮壮丰
多效唑
防倒
产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烯效唑与矮壮素复配微量元素拌种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大豆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大豆 烯效唑 矮壮素 微量元素 光合作用 产量
年,卷(期) 2020,(4)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7-594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861/j.issn.1000-9841.2020.04.058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玉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106 645 15.0 19.0
2 王孟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53 226 8.0 12.0
3 金喜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47 135 6.0 7.0
4 张明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23 40 4.0 5.0
5 任春元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15 37 5.0 5.0
6 胡国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13 22 3.0 4.0
7 曹亮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9 13 2.0 3.0
8 张春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71)
共引文献  (238)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5(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7(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8(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0(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1(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2(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4(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5(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6(3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17(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8(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9(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豆
烯效唑
矮壮素
微量元素
光合作用
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豆科学
双月刊
1000-9841
23-1227/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9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1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2053
论文1v1指导